家具产品的智能化与适老化已成为当前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智能床不仅具备辅助入眠、智能助起等基础功能,还能实时采集心率、呼吸频率等数据,形成睡眠质量报告,为用户提供健康管理方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国家推荐性标准GB/T45231—2025《智能床》(以下简称《智能床》)将于2025年8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在功能安全性、适老化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哪些创新性要求?其技术指标又有何突破性亮点?
关注一老一幼,满足特殊需求
记者了解到,《智能床》标准构建了智能床产品的分类体系、检验规则及试验方法,适用于室内智能床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控等全流程。标准的实施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推动行业向标准化、专业化、创新化方向转型。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资产管理处副处长刘勇明介绍,随着科技进步与消费升级,智能家具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无论是桌椅、柜架还是日常长时间使用的床,均增加了智慧功能。如智能床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床体形态变化与功能控制,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抬起调节、分区加热、多模式按摩等功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具也要增加相应的适老化的功能。《智能床》紧跟适老化趋势,在产品功能、结构设计等方面为医疗保障、养老服务提供支持。此外,该标准可以有效规范智能床产品采购市场,维护用户权益。
从具体技术要求来看,该标准首次明确智能床产品的技术规范,提出童锁功能响应时间、运行速度、应急断电保护、噪声等通用要求,例如,规定产品在调节、按摩等工作状态时,最大噪声值应≤55dB(A),运行速度不得超过50mm/s以防止跌落等危险,以及物联网接入、多模态交互控制等具体要求,构建产品智能化属性体系。
在安全方面,还明确智能床产品可触及区域的边缘部位应做倒圆或倒圆角处理,这一设计充分考虑了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的使用安全,也为养老机构、康复中心等场所的家具采购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选择。
智能床垫集成度高,可采集、分析睡眠数据
记者注意到,《智能床》标准把智能床分为了一体式和分体式,那为什么要这样分类?不同结构的床有何特点?实际上,有的智能床需要配合智能床垫才能实现其智慧功能,这就是一体式智能床;而分体式智能床是床架单独使用就可实现其智能化功能的。通过明确产品形态与功能的对应关系,既防止厂商模糊技术概念,也便于按需选购。
国家家具及室内环境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主任孙书冬说:“智能床和智能床垫的核心区别在于智能功能的服务对象不同,床和床垫分属不同的产品。目前,智能床垫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建议对同类功能模块实施统一技术参数要求。”
“智能床主要由床架和床垫构成,与床架相比,床垫的科技集成度更高。因其需集成压力传感、环境调节等多维功能模块,技术复杂度明显高于床架。”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床品牌宝褓相关负责人郭许成向记者介绍,“基础型床架主要实现电动升降、折叠等机械调节功能,通过支撑结构改变床垫形态。第一代智能床本质上是具备辅助抬起、折叠功能的电动床,而目前智能床产品已整合了智能升降、多模式按摩、分区温控、体征监测、全屋物联等复合功能。”
那么,《智能床》对智慧功能做出了哪些具体规范与要求?标准要求方面,智能床在具备按摩、加热、折叠或升降作用的同时,不会造成人体伤害及床体损坏。在智能功能方面,首先智能床应具备采集、存储和传输用户的使用状态、生理特征数据等功能,并根据采集的数据分析睡眠相关生理体征数据。其次,智能床应具备叫醒、语音交互等功能,以便通知使用者或进行智能床调整。无论是躺在床上放松、更好入睡还是更轻柔唤起,智能床都能比一般床品提供更好的体验,提高用户睡眠质量。
此外,智能床垫的国家标准也即将出台,记者向全国家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罗菊芬了解到,20241737—T—607《智能床垫》的国家标准同样由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牵头,将在2025年底发布。